海口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高难度“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海南日报海口1月31日讯(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全锦子)1月28日11时许,海口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的主治医师周帅配合主刀医生,完成了当天上午的第二台手术。“现在我们无论是手术的速度还是质量,都比10年前提高了很多。以前我们一个上午只能做一台手术,现在一天可以做六七台手术。”
从读研究生时开始就在肝胆胰外科学习和工作的周帅,经过10年的锻炼,如今已成为科室的年轻骨干医生。1月3日,周帅担任主刀医生——肝胆胰外科主任张剑权的助手,独立成功完成了我省本地医院开展的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张剑权介绍,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其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在原来手伸不进的区域,机器手灵活移动,完成分离、切开、缝合、打结等动作,比人手更灵活,且机械手上有稳定器,不会出现抖动的情况,避免了手术中因手抖动误伤神经和血管的意外。
“胰头处于腹腔的中心区域,与多个重要器官紧密连接。胆总管下段、胰头及十二指肠乳头等发生病变,有时需要将胰头部、十二指肠、胆囊、胆总管、部分胃一起切除,同时施行胰腺空肠、胆管空肠和胃空肠三个吻合,有时还要放置空肠营养管,难度极大、风险极高、操作极为复杂,特别是腔镜下的操作要求精准度更高,被称为‘腹腔镜医生的喜马拉雅山’”。张剑权介绍,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在肝胆外科领域属于难度最大的标志性手术之一。
“‘达芬奇’机器人有4个手臂,其中两只手臂分别代表主刀医生的双手,一只手臂代表了医生的双眼——它自带光源,有摄像头,放大20倍手术视野并以3D立体方式呈现给医生。”张剑权说,实施手术时外科主刀医生不与病人直接接触,通过三维视觉系统和动作定向系统操作控制,医生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通过传感器输入计算机,并同步翻译给机器人手臂,机械手臂模拟外科医生的手部动作,完成手术操作。
“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主刀医师、助手、护士、麻醉医师的要求都很高。”张剑权表示,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医生必须有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对解剖区域的组织和操作的力度要有很精确的把握。
2018年12月29日,海口市人民医院正式引进这个国际顶级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如今,该院肝胆胰外科和泌尿外科均已成功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开展手术,妇产科和胃肠外科的医疗团队也已接受了培训,准备陆续开展此类手术。该院开展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让患者在岛内就能接受高水平的微创手术治疗。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这些本土团队能够成功完成这项高水平的手术,有赖于长年的微创手术经验积累。
“我记得我刚到医院的时候,虽然科室也已经开始做微创手术,但手术水平总体还不够高。”10年前,作为医院重点引进的人才,张剑权从北京大学附属北大医院博士毕业不久后来到海口市人民医院工作,担任肝胆胰外科的负责人。
在此后的10年里,在张剑权的带领下,一支能够开展高水平微创手术的团队逐步成长起来。“这是我们开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视频,你看到的这个手术胰肠吻合口,其实只有我们的笔芯这么大。”在张剑权的办公电脑里,存放着很多微创手术的视频,这是他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所用的交流材料。
“张主任除了在临床上对我们要求严格,也鼓励我们重视科研教学,科研能够更好地锻炼我们的临床思维。”周帅说,科室里像他这样的中青年医生,这些年几乎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除了要做好临床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研,“要做好微创手术,平日的练习也十分重要。我们一有空也会通过医院的模拟训练器不断进行练习。”
如今,张剑权已经把自己完全看成了一名本土医生。“作为海南引进的外来人才,要想把事做好,一定要落地生根。光是一个人能干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本土的团队,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搭建起完整的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