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海南行”首日:从飞机维修、城市规划到智慧工厂,全景感受自贸港建设速度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路静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的“中外媒体海南行”活动在海口正式启动。来自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捷克电视台、中阿卫视、新华社等20余家中外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先后探访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 、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展示馆和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智慧工厂,从航空维修、城市规划到智能制造的产业脉动中,全方位感受海南自贸港的建设速度与发展活力。
中外媒体探访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主办方供图
首站:飞机维修基地——繁忙机库见证产业“起飞”
“中外媒体海南行”首站走进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停机坪上,多架国际航班有序排队等候检修;1号大修定检机库内,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依托自贸港航权开放、保税航油、‘零关税’等政策,我们的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海口空港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烨向媒体介绍,2022至2024年间,基地的机体保税维修业务增长超6倍,境外客户数量增长3倍。
海航技术旗下大新华飞维空港维修基地副总监杨文博则用数据说话:“截至今年9月底,我们已累计完成2400架飞机的维修工作。今年上半年的境外飞机维修量已超去年全年总量,多家境外航司已成为我们的‘回头客’。”
现场的蓬勃气象让凤凰卫视记者朱家杰深感震撼:“海南飞机维修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我的预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洋浦展示馆——在“时光隧道”与“飞行影院”中邂逅未来
告别忙碌的机库,中外媒体于当日下午转场至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展示馆,在这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
中外媒体在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了解城市未来规划。主办方供图
在大事记时间轴走廊,记者们仿佛步入一条“时光隧道”,从2020年6月1日这一关键日期出发,一系列“首”字记录——首艘“中国洋浦港”船籍港船舶、首单船舶出口退税等,生动述说着政策落地带来的突破。在临展区,从精美的船模到享受加工增值政策的粮油、玉石产品,洋浦的产业实力化身为一件件实物,牢牢锁住众人的目光。
整个探馆的高潮出现在飞行影院。记者代表们以飞鸟的视角沉浸式掠过洋浦大桥、穿越东坡书院、俯瞰松涛水库,儋州洋浦的山水人文与未来蓝图在眼前精彩交织。“没想到,洋浦真的太美了!”香港中外新闻社总裁韦燕的赞叹,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澳斯卡智慧工厂——从“一粒种子”到产业链的智慧蜕变
当日行程的最后一站,媒体团深入洋浦保税港区内的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智慧工厂。高度自动化的无人生产线立刻成为焦点。
中外媒体集中采访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智慧工厂相关负责人。主办方供图
“无人生产线令人印象深刻!”中阿卫视记者毕诺赞叹道。在产品展示区,各式油品琳琅满目,记者们饶有兴致地查看配料表,交流烹饪心得。“从一粒种子,竟然能延伸出这么长的产业链,真不简单。”毕诺一边端详产品,一边感慨。
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智慧工厂一角。主办方供图
现场,公司副总经理曹又华介绍说,澳斯卡粮油不仅是洋浦的重点招商项目,更是全国首单享受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的试点企业。公司正凭借智慧工厂的科技优势与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跑出发展“加速度”。
一天之内,从飞机维修基地的机库轰鸣,到规划展示馆的未来畅想,再到智慧工厂的智能生产线,中外媒体用脚步丈量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多维图景。这条紧凑而丰富的采访路线,清晰勾勒出海南在政策红利驱动下,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强劲势头,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海南正迎面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