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路北美:第十二篇 温村的那些人和事
法制与反腐新闻网海南新闻(梦蓝山)近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一直保持着适度开放的移民政策。一方面,作为全世界第二大面积国,人口只有上海、北京的人口,所以适当的移民,是这个国家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作为早期的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在下降,老年化日趋严重,要想保持经济的增长,适度的移民成为必然。所以,每一年,加拿大保持30-50万的各国移民,以解决上述的问题。近二十年,华人成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力量,源源不断的涌向枫叶之国。
古人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在温哥华再贴切不过了。凡是移民过来的人,加国政府均已技能、学历和财富三种方式进行拣选。第一类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本地人不愿意做而又缺乏的人才,比如厨师、护士、保姆、水电工等专业人才;另外一类,就是高学历、高知识的技术型人才,比如IT和科技人才、金融高管、教授、企业高级管理者等;第三类就是投资移民、项目投资移民等。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根本上就是有一定的本领,在他国各自的领域里都是比较优秀,拥有技能、技术或者管理和投资经验的人,才可能移民过来。
于是乎,温村的人虽各有不同,但个个在国内身怀绝技,也绝不夸张。只是强龙到了别人的地头上,只能从打杂做起,埋头苦干,成为土壤里松土的蜈蚣者比比皆是。另外一些国内有产业的企业主,带着家人和财富,盘踞在豪宅里的,在温村也是随处可见。一方面,加国很难找到投资和产业的机会,另外,国内无法放弃的产业,导致多数也成为了空中飞人。温哥华飞往国内的航班,如同早期台北到北上广深的情况一样,班次越来越多,航班越来越拥挤。
温村的第一个相识,应该算是David,因为买房和租房而相识。浓眉大眼,长相俊朗,见面便有着说不出的亲近感。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急不躁的为人处事方式,让人感觉特别的舒服;另外,也许是他出国前,就在康柏、惠普和Sun等广州公司工作,和我们算是同路中人吧。来到加国之后,他很快就确定了做房产经纪这条道路。虽然和IT专业相差甚远,可是自己可以掌控时间,靠努力打拼,就可以让家庭生活快速的安定下来。
和他聊起这种转变,隐约中可以感觉到或多或少的无奈。2000年初时,在国内IT公司工作,高档写字楼出入,出差豪华酒店,加上每一年不菲的工资。如今加国的房产经纪工作,少了叱咤风云的感觉。其实,又有多少移民何尝不是如此呢?后来认识的朋友,有以前是国内大医院的主治医生,也有是跨国公司的主管,可是移民后就什么都得从头开始,包括学历、工作经验和人际网络等。这成为很多移民朋友们,挥之不去的痛和遗憾。
但是让人佩服不已的是,无论David还是一些朋友们,没有被骄人的过去所困,而是在新的土地里,艰难的露头发芽,逐步在各自的领域里展露头脚。还是那句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加国虽然有着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可是这里有着相对规范的市场和行业,只要放得下身段,沉得住内心,努力拼搏,最终总会开花结果。
老荷,秀眉长目,斯文淡雅。真的是满肚子的墨水,上海名校,南加州大学的EMBA。世界五百强的高管,创业后公司并购,成为上市公司的CEO。太太娜丽,更是女中豪杰,同窗情侣,毕业后在四大工作,之后成为跨国公司的高管,直至成为公司的CEO。之所以啰嗦这么多,不在于这些人光鲜的过去,而是说一旦远渡重洋,来到大洋彼岸,一切都成为过去式,永存记忆。
他们就这样,每天写写字、钓钓鱼,陪着唯一的女儿读书。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过起了田园生活。有多少人能够向他们一样,拿得起放得下呢?也许多年后,错过了财富和名利,他们绝对不会后悔的是陪孩子一起成长的这些日子,这不是财富和名利可以去比拟的。当然,更多人也许是生活的无奈,更多的还是对过去的企业和朋友的责任和交代,在大洋两岸之间,穿梭飞行。只是,最愧疚和遗憾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了吧。
老詹,就是说的第三类朋友。国内创业最早的一批IT人,近二十年里,大大小小的数家企业。戏剧性的是,他们搬到西温定居,彼此太太之间邀请来家里作客,打开门才发现我们不仅仅相识,而且是二十年前的朋友,真的是天涯何处不相逢啊。因为产业太多、太大的缘故,他多数的时间花在了国内企业经营和管理上。这种和家人别离的滋味,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深知那种无奈和煎熬。这样的候鸟家庭,在温村比比皆是。
三个朋友,三种情况,只是众多漂洋过海,和过去告别或者剪不断的移民家庭的一种写照和缩影。来到温哥华的每个移民,谁不曾有过激动人心的过去?谁不曾有过值得回忆的往事?移民的道路上,没有卑尊、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因为每个人都在经历一段属于自己不同的人生,感悟一段与他人不同的体验。只是在这条路上,有幸和这些朋友们一路相伴,而他们各个或才华横溢,或事业有成。能够从他们的身上摄取养分,让自己成长,这也许是移民道路上的另外一种收获。